Sunday, November 16, 2008

读龙应台《目送》有感




龙应台出新书了。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兴奋感。记得第一次接触龙应台的文章是在中学时期。当时的华文老师,欧老师每星期必给的一份功课便是从上星期日的《联合早报》中剪下一篇他已挑选的文章,从而对他所设定的题目作答,写下读后感等。因为这一份作业,少年时家境不是很富裕的我也只有在周日这一天家里才能有报纸看。而这每周一份的报纸也开启了我看新闻,论时事的这一扇窗。


当时欧老师偏爱挑选社论版的文章。记得当时《联合早报》转载了一片原载于《中国时报》的文章 “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”。 我忘了欧老师当时选得是否是这篇文章。只记得读完它后就是连“哇!!!”了三声。在这篇文章被发表后,新加坡各大报章收到了许多读者们的“回响”。把整个社论版炒得沸沸扬扬的。其中有正面的,也有负面的。有称许的,也有抨击的。但也因为这篇文章,我开始对她产生了许多的疑问和好奇,开始认识用笔如此犀利, 如此果断,如此痛快的龙应台。

http://club.yule.sohu.com/r-savage_garden-42184-0-0-0.html

转眼间,十四载就这样如梭般地过去了。从一个初生之犊的中学生,已变成一个慢慢地步入衰老的社会人。但唯一不变的是,我变成了一个龙应台迷。
今天刚下午从书展上买到这本书。在回家的巴士上开始翻阅。 第一篇就是与书同名的散文《目送》。

“我慢慢地,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


短短三页的短文,牵出的却是她同父亲和儿子大大小小,但却让人牵肠挂肚的离别之情;倒出父亲对她的抱歉,她对父亲的疼惜,儿子对她的冷漠和她对儿子的无奈。

回想起,自己在人生当中也曾经历几次的目送。最早的一次,应该就是十八岁被征召入伍那天。长那么大,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的身边。记得爸妈有到部队送行。记得军车逐渐远去,妈妈哭了,我也哭了。

第二次的目送,应该是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吧。因为是第一次搭飞机,第一次离开国门,心情格外兴奋紧张。妈妈去庙里求了一张平安符,在机场时,她千交待万嘱咐一定要随身携带。 进闸门时, 我一路走着不敢回头。因为我担心看到妈妈,我会再次掉眼泪。读到龙应台写到她儿子同样的举动时,我心里在想,到底华安当时的感受是否同我一样。

最后她写到同父亲最后一次的道别,是在火化厂。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心中一丝丝抽拔的感觉,挑起了一条条无形的心弦,却促成如此强大的共鸣。四个多月前,我祖母走了。记得小时候,祖母带我到处溜达,时而上菜市场, 时而到荒郊野岭采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草药。长大了,因为学业,工作以及更广的社交圈子就很少去探望她老人家。记得当她紧急送院时,已经陷入昏迷状态,再也听不到我喊她一声“阿嫲 ”,树欲静而风不止了。

在人生当中我们无时无刻需要扮演多个角色。而人生道路即短暂又漫长,身边的亲人挚友又岂能只用“过客”两个字把他们给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呢?即使是目送,但毕竟一起走过。大家的路可能不一样,大家的终点可能不一样,但不管是为子女,父母,朋友者,不管心中有多少得无奈,疼惜和抱歉,都应懂得珍惜身旁的每一颗对我们真挚的心,懂得惜福,惜缘。

不止不觉中,巴士已经到了站。我从容下了车,眼角泛泪光,但心中却感到一丝的暖和和豁达。

No comments: